張人苓 本報記者 郭小宇
在扶余市長春嶺鎮前坨子村,一場以“黑小麥”為載體的農業新質生產力革命正悄然展開。村黨支部書記劉俊峰帶領村民打造750畝智慧麥田,通過新品種研發、數字化管理和綠色品牌運營,讓傳統黑土地迸發現代農業新動能,畝均產值突破6000元,成為東北農業轉型升級的鮮活樣本。
科技強鏈:數字農業激活“黑色生產力”
面對傳統玉米種植效益低、村民增收難的困境,劉俊峰帶領村民成立“俊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”,探索黑小麥特色種植。
走進俊峰種植合作社的智能監測中心,墑情傳感器實時回傳土壤數據,無人機巡田系統精準識別作物長勢。通過與長春市農科院共建“黑小麥產學研基地”,合作社突破傳統種植模式,集成應用生物育種、節水灌溉和有機肥替代技術,實現畝產850斤的“高產優價”目標。
綠色發展:農業品牌重構“生態產業鏈”
前坨子村以“合作社+科研+農戶”模式打通全產業鏈,將黑小麥從“原字號”升級為“金招牌”。通過與長春市農業科學院深度合作,引進“小麥新品種綠色無公害示范推廣”項目,建成松原市首個綠色示范基地,成功注冊“松源御貢”地理商標,讓每粒麥子擁有“綠色身份證”,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追溯,打造綠色面粉品牌,畝均收益較傳統作物提升300%。同時,合作社積極開發高膳食纖維面粉、麥芯掛面等深加工產品,2023年,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成立種植聯合體,形成“育種—種植—加工”產業鏈條,戶均增收2.3萬元,村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。
政策聚力:人才引擎驅動“可持續發展”
劉俊峰的創業歷程是扶余市“人才+科技+產業”政策體系的生動注腳。在當地政府專項經費30萬元支持下,合作社配套自籌50萬元,建成集品種研發、標準化種植、品牌營銷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。
作為吉林省百佳書記、松原市十大青年創業英才,劉俊峰坦言:“市里的人才政策不僅提供科研平臺,更讓我們看到鄉村的無限可能。”如今,該合作社已發展成省級示范社,帶動周邊6個村屯200余農戶加入特色種植。通過專項經費支持、土地流轉補貼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,劉俊峰團隊成功吸引大學生返鄉,組建起涵蓋農技、營銷、電商的復合型團隊。通過“院地合作”平臺,更促成3項黑小麥專利技術落地,推動傳統農業向科技密集型產業躍遷。正如劉俊峰所言:“新質生產力不是空中樓閣,而是讓黑土地長出新風景、讓莊稼漢變成新農人。”
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
地址: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